1 引言
國家標準GB/T228-2002《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方法》已于2002年頒布實施。這一新國家標準是合并修訂國家標準GB/T228-1987《金屬拉伸試驗方法》、GB/T3076-1982《金屬薄板(帶)拉伸試驗方法》和GB/T6397-1986《金屬拉伸試驗試樣》三個標準為一個標準,它等效采用了標準ISO6892:1998《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也是GB/T228第三次修訂。GB/T228-2002包括的技術內容和要求與原三個標準有較大的不同,尤其在性能名稱和符號、抗拉強度定義、試驗速率、性能結果數(shù)值的修約方面變動較大。而且,新標準中增加了引用標準和關于試驗方法準確度方面闡述的內容。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GB/T228-2002,將該標準的要點和實施中需注意之點說明如下。
2 GB/T228-2002標準的適用范圍
標準適用于金屬材料(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材料,但不包括金屬構件和零件)室溫拉伸性能的測定,試樣或產(chǎn)品的橫截面尺寸≮0.1mm。對于小橫截面尺寸的金屬產(chǎn)品,例如金屬箔、超細絲和毛細管等的拉伸試驗需要雙方協(xié)議。其原因在于:①橫截面小的產(chǎn)品,按照標準中建議的量具分辨力要求不能滿足附錄A和附錄C規(guī)定橫截面測定準確度在±1%和±2%以內的要求。②試樣標距采用常規(guī)的劃細線、打小沖點等方法進行標記不可行。③常用的引伸計不適用于此類型產(chǎn)品試樣的試驗。試樣的夾持方法需要特殊夾頭等。
3 室溫的溫度范圍
標準中規(guī)定室溫的溫度范圍為10-35℃,超出這一范圍不屬于室溫。對于材料在這一溫度范圍內性能對溫度敏感而采用更嚴格的溫度范圍試驗時,應采用23±5℃的控制溫度。上述10-35℃的溫度范圍實質是指容許的試樣溫度范圍,只要試樣的溫度是在這規(guī)定的室溫范圍內便符合標準要求。
4 標準中的引用標準
標準中的第二章引用了6個國家標準,即:
GB/T2975-1998鋼及鋼產(chǎn)品 力學性能試驗取樣位置和試樣制備(eqv ISO377:1997)
GB/T8170-1987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
GB/T12160-2002單軸試驗用引伸計的標定(idt ISO9513:1999)
GB/T16825-1997拉力試驗機的實驗(idt ISO7500—1:1986)
GB/T17600.1—1998鋼的伸長率換算 第1部分:碳素鋼和低合金鋼(eqv ISO2566—1:1984)
GB/T17600.2—1998鋼的伸長率換算 第2部分:奧氏體鋼(eqv ISO2566—2:1984)
標準中通過注日期引用的這6個國家標準是構成GB/T228—2002標準本身*的部分,應遵照被引用的6個標準中的相關規(guī)定和要求,其中被引用的5個標準分別等同和等效相應的標準。目前,GB/T8170—1987《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還沒有相對應的標準。
5 性能和術語定義
5.1性能定義
為了與接軌,性能的定義按照標準的規(guī)定。與原GB/T228—1987相比較,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定義有明顯差異,其他性能的定義無實質性差異。
新標準將抗拉強度定義為相應zui大力(Fm)的應力,而zui大力(Fm)定義為試樣在屈服階段之后所能抵抗的zui大力;對于無明顯屈服(連續(xù)屈服)的金屬材料,為試驗期間的zui大力。按照這一定義,如圖1所示的拉伸曲線,zui大力應為曲線上的B點,而不是舊標準中的取其A點的力(上屈服力)計算抗拉強度。
新標準中屈服強度這一術語的含義與舊標準中的屈服點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上、下屈服強度性能;而后者既是泛指屈服點和上、下屈服點性能,也特指單一屈服狀態(tài)的屈服點性能(σs)。因為新標準已將舊標準中的屈服點性能σs歸入為下屈服強度ReL(見標準中的圖2d)。所以,新標準中不再有與舊標準中的屈服點性能(σs)相對應的性能定義。也就是說新標準定義的下屈服強度ReL包含了σs和σsL兩種性能。
5.2術語
因為標準采用了延伸(extension)和伸長(elongation)兩個近義術語,國標中也相應地采用了這兩近義術語。可以理解為拉伸試驗時在引伸計標距(Le)上的伸長稱為延伸,在試樣標距(Lo)上的伸長稱為伸長。它們并無本質區(qū)別,而且*可以通過測定延伸方法來測定伸長。
6 性能名稱和符號
6.1名稱
新標準中定義了12種可測拉伸性能,其中10種性能的名稱與修訂前原標準的名稱有差異。新標準沒有定義與舊標準相對應的屈服點(σs)這一性能,所以不再有相應的性能名稱及其符號相對應。
6.2符號
對于強度性能的主符號,新標準用英文字母R代替舊符號的σ;對于延性性能的主符號,新標準用字母A代替舊符號的δ,用字母Z代替舊符號的ψ,見表1。
應特別注意新、舊標準對于斷后伸長率符號表示的差異:
GB/T228—2002 GB/T228—1987
A δ5
A11.3 δ10
Axmm δxmm
符號A(不標注下腳注)表示用比例系數(shù)k=5.65的比例標距測定的斷后伸長率;用其他比例系數(shù)的比例標距或非比例標距測定的斷后伸長率時,符號A應分別標注下腳注說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數(shù)值和非比例標距的長度,例如A11.3和A100mm。
標準中對各強度性能所對應的力的符號未全部具體規(guī)定,但規(guī)定了力的符號用F表示和規(guī)定了zui大力符號Fm。因此,建議在試驗報告和試驗紀錄中采用下列的力符號:
FeH(上屈服力)
FeL(下屈服力)
Fp(規(guī)定非比延伸力,例如Fp0.2)
Ft(規(guī)定總延伸力,例如Ft0.5)
Fr(規(guī)定殘余延伸力,例如Fr0.2)
GB/T228—2002采用了標準的性能符號,鑒于目前相關的產(chǎn)品標準還不能同步修訂的狀況,為了避免出現(xiàn)混亂,建議:在過渡期內,試驗報告可以在新的性能名稱及其符號之后的括號內定出舊符號,例如:
上屈服強度ReH(σsU),下屈服強度ReL(σsL),抗拉強度Rm(σb),規(guī)定非比例延伸強度Rp0.2(σp0.2),斷后伸長率A(δ5),斷面收縮率Z(Ψ),等。
7 單位
標準中規(guī)定采用的單位是單位制單位(SI單位)。應力單位N/mm2和Mpa,都是單位制的倍數(shù)單位,兩者都是我國規(guī)定的法定計量單位,標準中,應力單位采用了N/mm2,而1N/mm2=1Mpa,如果報告中使用了應力單位Mpa,不認為是錯誤。但從標準的歸一化意義上來說,應力單位應采用N/mm2。
8 試樣
8.1取樣的部位、方向和數(shù)量
樣坯的切取部位、方向和數(shù)量應按照相關產(chǎn)品標準或GB/T2975—1998或協(xié)議的規(guī)定。對于鋼產(chǎn)品,應在外觀及尺寸合格的鋼產(chǎn)品上切取樣坯,取樣時,應對抽樣產(chǎn)品、試料、樣坯及試樣作出標記,以保證始終能識別取樣的位置和方向。切取樣坯時應防止過熱、加工硬化而影響拉伸力學性能,應留有足夠的機加工余量。取樣方法參見GB/T2975—1998。
8.2機加工試樣和不經(jīng)機加工試樣
應按照相關產(chǎn)品的協(xié)議的規(guī)定,采用機加工試樣或采用不經(jīng)機加工的試樣。如果未作具體規(guī)定,一般在材料尺寸足夠時機加工成帶頭試樣。
機加工試樣的尺寸公差和形狀公差應分別按照標準中附錄A的表A3和附錄B的表B4要求;機加工表面粗糙度按照標準中圖10、圖11或圖13規(guī)定的要求。
8.3試樣的橫截面形狀和尺寸
相關產(chǎn)品標準或協(xié)議根據(jù)產(chǎn)品的形狀和尺寸,可按標準中附錄A~D所規(guī)定試樣的形狀和尺寸,特殊產(chǎn)品可以規(guī)定其它不同的試樣。試樣橫截面的形狀一般可為圓形、矩形、弧形和環(huán)形,特殊情況可以為其它形狀。標準中的附錄A~D按照產(chǎn)品的形狀規(guī)定了主要的試樣類型:
附錄A:規(guī)定厚度0.1mm~<3mm薄板和薄帶產(chǎn)品用的矩形橫截面試樣;
附錄B:規(guī)定厚度≥3mm板材和扁材以及直徑或厚度≥4mm線材、棒材和型材用的圓形和矩形橫截面試樣;
附錄C:規(guī)定直徑或厚度<4mm線材、棒材和型材用的不經(jīng)機加工試樣;
附錄D:規(guī)定管材用弧形橫截面和環(huán)形橫截面試樣。
試樣的橫截面形狀和試樣的尺寸都對性能測定有影響,尤其對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有明顯影響。
8.4厚度減薄試樣及機加工圓形橫截面試樣
厚度<25mm的產(chǎn)品,試驗機能力不足時,經(jīng)協(xié)議可以機加工成圓形橫截面試樣,或單邊減薄至厚度25mm矩形橫截面試樣。
8.5試樣原始標距(Lo)
試樣標距分為比例標距和非比例標距兩種,因而有比例試樣和非比例試樣之分。凡試樣標距與試樣原始橫截面積有以下關系的,稱為比例標距,試樣稱為比例試樣:
Lo=k(So)1/2 (1)
式中 k——比例系數(shù)
So——原始橫截面積
非比例標距(也稱定標距)與試樣原始橫截面積不存在式(1)的關系。如果采用比例試樣,應采用比例系數(shù)k=5.65的值,因為此值為通用,除非采用此比例系數(shù)時不滿足zui小標距15mm的要求。在必須采用其他比例系數(shù)的情況下,k=11.3的值為優(yōu)先采用。
產(chǎn)品標準或協(xié)議可以規(guī)定采用非比例標距。
不同的標距對試樣的斷后伸長率的測定影響明顯。
8.6試樣平行長度(Lc)
試樣平行長度應大于試樣標距,規(guī)定的范圍如下:
帶頭的圓形橫截面試樣:Lc≥Lo=d/2,仲裁試驗,Lc=Lo+2d;
不帶頭的圓形橫截面試樣:Lc≥Lo+3d(夾頭間的自由長度);
帶頭的矩形和弧形橫截面試樣:Lc≥Lo+1.5(So)1/2,仲裁試驗,Lc=Lo+2(So)1/2。
不帶頭的矩形和弧形橫截面試樣:Lc≥Lo+3b(夾頭間的自由長度);
薄板用帶頭的矩形橫截面試樣:Lc≥Lo+b/2,仲裁試驗,Lc=Lo+2b;
薄板用不帶頭的矩形橫截面試樣:Lc=Lo+3b(夾頭的自由長度)。
8.7試樣過渡半徑(r)
試樣的過渡半徑在附錄A,B和D中規(guī)定如下:
薄板用矩形橫截面試樣:r≥20mm;
圓形橫截面試樣:r≥0.75d;
矩形和弧形橫截面試樣:r≥12mm;
試樣過渡半徑對試樣的斷裂位置有影響,對于延性差,脆性斷裂敏感于應力集中的材料,建議過渡半徑取較大的值。
8.8矩形橫截面試樣的寬厚比
試樣的寬厚比影響性能的測定,尤其影響延性性能的測定。標準中附錄B推薦的寬厚比范圍為不超過8:1,但應注意,這一寬厚范圍不適用于薄板和薄帶(厚度0.1mm~<3mm)的試樣。
8.9帶頭和不帶頭試樣
雖然機加工不帶頭試樣可以降低成本,但容易在夾頭端部附近處發(fā)生斷裂,影響性能測定,甚至使試驗無效。因此建議:
凡從冶金產(chǎn)品上切取樣坯機加工的試樣,一般機加工成帶頭試樣,除非產(chǎn)品標準明確規(guī)定采用不帶頭試樣或材料不足夠。
具有恒定橫截面的產(chǎn)品,如相關產(chǎn)品標準規(guī)定了采用其產(chǎn)品的部分不經(jīng)機加工的試樣,應遵照其規(guī)定。如果未具體規(guī)定,建議材料尺寸足夠時機加工成帶頭試樣。
9 試樣原始橫截面積的測量
9.1 測量的準確度要求
要求測量出zui小原始橫截面積(So)。以實測的橫截面尺寸計算試樣原始橫截面積。除非相關產(chǎn)品標準或協(xié)議另有規(guī)定,不采用標稱截面積。測量準確度要求:
薄板和薄帶用矩形試樣:橫截面積準確度≤±2%
不經(jīng)機加工試樣:橫截面積準確度≤±1%
機加工圓形和矩形試樣:每個橫截面積尺寸準確度≤±0.5%
機加工弧形試樣和環(huán)形度樣(圓管段試樣):橫截面積準確≤±1%
9.2 量具或尺寸測量儀器的選擇
試樣橫截面積測定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量具的分辨力是主要因素之一。建議按照標準中表3的要求選擇量具或尺寸測量儀器的測量分辨力,以使面積測定準確度有保證。
按照國家計量標準JJG1001-1991的定義,分辨力(resolution)定義為:“指示裝置對緊密相鄰量值有效分辨的能力。注:一般認為模擬式指示裝置的分辨力為標尺分度值的一半,數(shù)字式指示裝置的分辨力為末位數(shù)的一個字碼”例如,卡尺的游標分度值為0.02mm ,則其分辨力為0.01mm。
9.3 測量部位和方法
(1) 對于圓形橫截面積的試樣,在其標距的兩端及中間三處橫截面上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測量直徑,取其平均直徑計算面積,取三處測量得的zui小值為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
(2) 對于矩形和弧形橫截面試樣,在其標距的兩端及中間三處橫截面上測量厚度(或壁厚)和寬度,取三處測得的zui小橫截面積為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
(3) 對于環(huán)形橫截面試樣(圓管段試樣),在其一端相互垂直的方向測量外直徑和四處的壁厚,以平均外徑和平均壁厚計算的橫截面積為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
9.4 稱重方法測定原始橫截面積
具有名義上恒定橫截面的試樣,可以用稱重方法測定其橫截面積。但這種方法測定的是平均橫截面積,因此建議在報告中注明為稱重方法測定。
試樣長度測量準確度:≤±0.5%
試樣質量測定準確試:≤±0.5%
試樣的材料密度:至少取3位有效數(shù)字
9.5 原始橫截面積的計算值
因為原始橫截面積數(shù)值是中間數(shù)據(jù),不是試驗結果數(shù)據(jù),所以,如果必須計算出原始橫截面積的值時,其值至少保留4位有效數(shù)字。計算時,常數(shù)π應至少取4位有效數(shù)字。
對于圓管的弧形試樣,b/D≥0.25%時用標準中的式(D1)計算;b/D<0.25時用標準中的式(D2)計算;式(D1)嚴格準確,式(D2)為近似準確的公式,但與式(D1)的誤差不大,可以忽略。建議,b/D<0.17時也可采用式(D2)計算,以保證計算誤差在可忽略的范圍內。
10 原始標距的標記
試樣比例標距的計算值應修約到zui接近5mm的倍數(shù),中間數(shù)值向較大一方修約。標記原始標距的準確試應在±1%以內,由于標記試樣標距裝置的檢驗尚無相應標準,因此,建議試驗室應自行檢查其準確度,可以用小沖擊點、細劃線或細墨線做標記,標記應清晰,試驗后能分辨,不影響性能的測定。
對于帶頭試樣,原始標距應在平行長度的居中位置上標出。
11 平行長度的測量
一般不測試試樣的平行長度,但如采用力夾頭位移方法測定規(guī)定非比例延伸強度時,必須在試驗前測出平行長度,準確度在±1%以內。不應采用平行長度的標稱值,除非實際值能保證準確到±1%。
12 試驗設備準確度級
12.1 引伸計
引伸計是測延伸用的儀器。應把引伸計看成是一個測量系統(tǒng)(包括位移傳感器、記錄器和顯示器)。引伸計應符合 GB/T12160-2002規(guī)定的準確度級,并按照該標準要求定期進行檢驗。
每一引伸計級別包含3 項內容,即標距誤差、系統(tǒng)誤差和分辨力。引伸計的檢驗應包括這3項內容。
標準中規(guī)定,測定不同性能時,使用不同級別的引伸計,測定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屈服點延伸率、規(guī)定總延伸強度、規(guī)定非比例延伸強度、規(guī)定殘余延伸強度和規(guī)定殘余延伸強度的驗證試驗使用不劣于1級準確度的引伸計:測定其它具有較大延伸率的性能,例如抗拉強度、zui大力總伸長率、zui大力非比例伸長率、斷裂總伸長率和斷后伸長率等,應使用不劣于2級準確度的引伸計。
在這里順便說明,在使用引伸計系統(tǒng)測定性能時。標準中沒有規(guī)定放大倍數(shù)的下限,是因為引伸計級別里規(guī)定了分辨力的要求,這就間接地起到了對zui小數(shù)放大倍數(shù)的限定。
12.2 試驗機
試驗機應符合GB/T16823—1997規(guī)定的準確度級,并按照該標準要求檢驗。測定各強度性能均應采用1級或優(yōu)于1級準確度的試驗機。
試驗機的每一準確度級都包含5項內容,應按照GB/T16825-1997的要求進行檢驗。其中示值進回程相對誤差在有要求時才進行檢驗。,其他4項應進行定期檢驗,經(jīng)檢驗合格后的試驗機方能使用應以拉力方式檢驗。對于大噸位試驗機,若采用壓力方式檢驗,應在檢驗報告中注明。
13 試驗速率
試驗速率對性能的測定有明顯影響。新、舊標準對試驗速率的規(guī)定主要不同之處有兩個方面,新標準規(guī)定的彈性應力速率允許范圍比舊標準的寬和高,見表5。對對測定強度(Rp,Rt ,Rr),增加了在塑性范圍的應變速率不超過0.025/s的要求。對于抗拉強度的試驗速率,規(guī)定應變速率不超過0.008/s(相關夾頭分離速率0.48Lc/min)。與舊標準規(guī)定夾分離速率不超過0.5Lc/min要求有所不同。
13.1 測定ReH的試驗速率
在彈性范圍和直至上屈服強度,彈性應力速率應符合表5(即標準中的表4)規(guī)定的要求,并盡可能保持恒定。
13.2 測定ReL的試驗速率
試樣平行長度的變速率應在0.00025/s~0.0025/s之間。平行長度內的應變速率應盡可能保持恒定。如不能直接調節(jié)這一應變速率,應通過調節(jié)屈服即將開始前的應力速率來調整,在屈服完成之前不再調節(jié)試驗機控制。任何情況下,彈性范圍內的應力速率不得超過表5規(guī)定的zui大速率。
13.3 測定規(guī)定強度Rp,Rt和Rr的試驗速率
屈服前的彈性應力速率應符合表5規(guī)定的要求,并盡可能保持恒定,進入塑性范圍和直至規(guī)定強度應變速率不應超過0.0025/ s。如果不能調節(jié)這一應變速率,應調節(jié)屈服前彈性應力速率不超過表5規(guī)定的zui大速率,直至規(guī)定強度測定,不再調節(jié)試驗機的控制。
13.4 測定Rm的試驗速率
在塑性范圍,平行長度的應變速率應不超過0.008/ s(相對于夾頭分離速率0.48Lc/min)。如果在同一試驗中不測定屈服性能,允許在彈性范圍達到塑性范圍的zui大應變速率(雖然,此種情況下彈性階段的應力速率可能超過表5規(guī)定的zui大值)
13.5 測定Ae的試驗速率
按照測定ReL的試驗速率。
13.6 測定Agt,Ag,At,A和Z的試驗速率
按照測定Rm的速率要求。
13.7 彈性范圍內應力速率與應變速率的等效換算
在假定金屬材料的彈性階段應力與應變符合虎克定律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虎克定律關系進行應力速率與應變速率的等效換算,以使用位移速率控制型的試驗機做應力速率控制試驗,用加力速率控制型的試驗機做應力速率控制試驗,用加力速率控制型的試驗機做應變速率控制試驗。
σ=(E/Lc)V1 (2)
ε= (1/ESo)V2 (3)
式中σ——應力速率
ε——應變速率
E——彈性模量
Lc——試樣平行長度
So——試樣原始橫面積
V1——位移速率(等于εLc).mm/s
V2——加力速率(等于F).N/s
應注意,由于試驗機的柔度和間隙存在.致使按理論計算得到的應力速率和應變速率比試驗機上的實測值低。
14 性能的測定
標準中共定義了12種可測的拉伸性能,即六種延性能A,Ae ,Agt ,Ag ,At和Z六種強度性能ReH,ReL,Rp,Rt,Rr 和Rm。
14.1 斷后伸長率A的測定
(1)人工方法,試驗前在試樣平行長度上標記出原始標距(誤差≤±1%)和標距內等分格標記(一般標記10個等分格)。試驗拉斷后,將試樣的斷裂處對接在一起,使用軸線處于同一直線上,通過施加適當?shù)膲毫σ允箤訃烂堋?br /> 用分辨力不劣于0.1mm的量具測量斷后標距,準確到±0.25mm以內。建議:斷后標距的測量應讀到所用量具的分辨力,數(shù)據(jù)不進行修約,然后計算斷后伸長率。
如果試樣斷在標距中間1/3Lo范圍內,則直接測量兩標點間的長度;如果斷在標距內,但超出中間1/3Lo范圍,可以采用移位方法(見標準中附錄F)測定斷后標距。
如果試樣在標距中間1/3Lo范圍以外,而其斷后伸長率符合規(guī)定量小值要求,則可以直接測量兩標點間的距離,測量數(shù)據(jù)有效而不鑒定斷裂位置處于何處。如果斷在標距外,而且斷后伸長率未達到規(guī)定zui小值,則結果無效,需用同樣的試樣重新試驗。
(2)圖解方法(包括自動方法)用引伸計系統(tǒng)記錄力-延伸曲線,或采集力-延伸數(shù)據(jù),直至試樣斷裂。讀取或判讀斷裂點的總延伸,扣除彈性延伸部分后得到的非比例延伸作為斷后伸長??鄢姆椒ㄊ?,過斷裂點作平行于曲線的彈性直線段的平行線交于延伸軸,交點即確定了非比例延伸,見標準中的圖1。
引伸計的標距應等于試樣的原始標距,可以不在試樣上標出原始標距(但建議標出)。建議,當斷后伸長率 < 5% 時,使用不劣于1級引伸計;≥5% 時,使用不劣于2級引伸計。原則上斷裂在引伸計標距范圍內測量方為有效,但斷后伸長率達到規(guī)定zui小值要求時,無論斷于何處測量均為有效。
仲裁試驗協(xié)議選定其中一種方法。目前,自動方法還不能采用移位方法。
(3)對于不經(jīng)機加工的等橫截面試樣,如平行長度比其標距長許多,可以標記多組相互套疊的原始標距,部分可以伸入夾持范圍。拉斷后,在斷裂所在這組標距上測定斷后伸長率。
(4)材料的斷后伸長率 < 5% 時,建議采用標準中的附錄E方法或采用圖解方法測定。
14.2 斷裂總伸長率At的測定
僅采用圖解方法(包括自動方法)。引伸計標距應等于試樣標距。建議,若斷裂總延伸率 < 5% 時,使用不劣于1級引伸計;≥5% 時,使用不劣于2級引伸計。試驗時記錄力-延伸曲線或采集-延伸數(shù)據(jù),直至斷裂。以斷裂點的總延伸計算At。
14.3 zui大力總伸長率Agtzui大力非比例伸長率Ag的測定
(1)圖解方法(包括自動方法) 引伸計標距應等于或近似于試樣標距。建議,當zui大力總延伸率 < 5%時,使用不劣于1級引伸計;≥5% 時,使用不劣于2級引伸計。試驗時記錄力-延伸曲線或采集力-延伸數(shù)據(jù),直至超過zui大力點。
取zui大力點總延伸計算Agt 。從zui大力總延伸中扣除彈性延伸部分得到非比例延伸,扣除的方法見標準中的圖1所示。用得到的非比例延伸計算Ag 。當曲線在zui大力呈現(xiàn)一平臺時,應以平臺的中點作為zui大力點,見標準中的圖1。
(2)人工方法 標準中的附錄G提供了人工測定Agt和Ag的方法,但僅適用于棒材、線材和條材等長產(chǎn)品,而且要提供(或通過測定)材料的彈性模量E方能進行結果的計算,測定方法見標準中的附錄G 。
14.4 屈服點延伸率Ae測定
僅采用圖解方法(包括自動方法)。引伸計標距應等于或接近試樣標距(報告中應注明引伸計標距),使用不劣于1級準確度的引伸計。試驗時,記錄力延伸曲線或采集力-延伸數(shù)據(jù),直至超過屈服階段結束點結束點(即加于硬化開始點)。經(jīng)過屈服階段結束點作平行于曲線的彈性直線段的平行線,交于延伸軸,讀取交點的非比例延伸計算Ae,見標準中的圖6。
如屈服階段結束點不易于判別,可以經(jīng)過屈服階段zui后一個谷點作切線(即水平線),然后延長加工硬化初始段的斜率線,此兩線的交點作為屈服階段結束點。
15 上屈服強度ReH下屈服強度ReL的測定
(1)圖解方法(包括自動方法) 引伸計標距應≥1/2Lo 。引伸計和試驗同應不劣于1級準確度。試驗速率按13.1和13.2的要求。記錄力-延伸曲線或力-位移曲線,或采集力=延伸(位移)數(shù)據(jù),直至超過屈服階段。
按照定義在曲線上判定上屈服力和下屈服力的位置點,判定下屈服力時要排除初始瞬時效應的影響。上、下屈服力判定的基本原則如下:
① 屈服前 *人峰值力(*個極大力)判為上屈服力,不管其后的峰值力比它大或小。
② 屈服階段中如呈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谷值力,舍去*個谷值力(*個極小值力),取其余谷值中力中之zui小者判為下屈服力。如只呈現(xiàn)一個下降谷值力,此谷值力判為下屈服力。
③ 屈服階段中呈現(xiàn)屈服平臺,平臺力判為下屈服力。如呈現(xiàn)多個而且后者高于前者的屈服平臺,判*個平臺力為下屈服力。
④ 正確的判定結果應是下屈服力必定低于上屈服力。
上述4條基本原則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對人工判定方法,而且對自動化測定方法中測定程序的編制有幫助。以測得的上和下屈服力分別計算ReH和ReL 。
(2) 指針方法 試驗時試驗人員要注視試驗機測力表盤指針的指示,按照定義判讀上屈服力和下屈服力。當指針停止轉動,指不保持恒定的力判 為下屈服力;指針回轉前指示的zui大力判 為上屈服力;當批針出現(xiàn)多次回轉,則不考慮*次回轉,而讀取其余這些回轉指示的zui小力判為下屈服力;當僅呈現(xiàn)1次回轉,則判讀回轉的zui小力為下屈服力。以測得的上、下屈服力分別計算ReH和ReL 。
(3) 注意幾點 ①材料呈現(xiàn)明顯屈服狀態(tài)(不連續(xù)屈服狀態(tài))時,相關產(chǎn)品標準應規(guī)定或說明測定上屈服強度,或下屈服強度,或兩者。當相關產(chǎn)品標準未明確規(guī)定和說明時,測定上屈服強度和下屈服強度并報告;只呈現(xiàn)單一屈服狀態(tài)(呈現(xiàn)單一屈服平臺)的情況測定為下屈服強度并報告;若無異議,可僅測定下屈服強度報告。
② 當規(guī)定了要求測定屈服強度性能,但材料在實際試驗時并不呈現(xiàn)出明顯屈服狀態(tài),而呈現(xiàn)出連續(xù)的屈服狀態(tài),此種情況材料不具有可測的上屈服強度和(或)下屈服強度性能。建議測定非比例延伸強度(Rp0.2),并注明無明顯屈服。
有可能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材料,建議相關產(chǎn)品標準規(guī)定要求測定屈服強度時,應進一步說明“當出現(xiàn)無明顯屈服時測定規(guī)定非比例延伸強度(Rp0.2)”。
③ 當材料屈服力并無呈現(xiàn)下降或保持恒定,而是呈緩慢上升狀態(tài),只要能夠分辨出力始終處在增加,盡管增加的量不大,這種狀態(tài)判為無明顯屈服狀態(tài),如圖2所示。建議測定Rp0.2并報告。